
人过了六十,身体就像一座老房子。虽然每年都会重新粉刷,但梁柱已经开始松动。并不是说你不会活得健康,而是这个时候的“健康”不是靠耐力,而是靠检查。体检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专利,更是成年人的“安全开关”。但问题就在这里。说到体检,检查少了怕漏掉疾病,检查多了就像不小心吃药了。李兰娟院士早就提醒,六十岁以后,体检不宜像年轻时那么全面。您不应错过检查的四项内容之一;如果检查那些不该检查的,那就是浪费钱,又费心了。第一项:肝肾功能。这可不是检查“肝肾功能”那么简单。这种情况在门诊很常见。一位老人拿着体检单走进来,神色有些焦急语气很严肃:“医生,我的肝功能很高,需要吃点东西吗?”看报告,只分析了ALT和AST两个指标,只创建了肾功能。说实话,这个年纪再看的话,只能看到半张脸。过了六十岁,肝脏代谢减慢,肾小球滤过率下降,许多药物在体内蓄积,产生毒性作用。尤其是长期服用降压药、糖尿病药、镇静剂、安眠药的老年人,更应该检查天门冬氨酸转氨酶、丙氨酸转氨酶、总蛋白、白蛋白、肌酐、尿素氮、尿酸,并补充EGFR(估算肾小球滤过率),真正发现肾脏是否还可能“它”。研究表明,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,慢性肾病的隐性发病率肾脏疾病接近17%。然而,大多数患者只是在体检时看到“肌酐正常”我报告并认为他们很好。肌酐正常并不代表肾功能没有问题。尤其是肌肉量减少的老年人,更容易“错过”。第二项:心脑血管检查,不仅仅是心电图那么简单。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:如果心电图正常,就说明心电图有多不对。心电图只能显示当下是否有明显的异常,但心脏的“隐患”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血管、血压、心跳中。临床上,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一位老人突然孤身一人,家人都很担心。他们送他去检查,发现血管狭窄了70%以上。回顾去年的体检,他的心电图正常,血压也勉强可以接受。有什么问题吗?未评估颈动脉、血脂或心脏超声。李兰娟院士提醒,60岁以上的人,心脑血管检查应重点关注四项:动脉硬化(颈动脉彩超)、血脂四项(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高密度、低密度脂蛋白)、心脏彩超、血拜。这些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血管堵塞、心脏肥大和瓣膜退化等“无声杀手”。某年《老年医学杂志》指出,我国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患病率超过13%,其中一半以上体检时从未做过心脏颜色超声检查。也就是说,做了体检,但没找对地方。第3项:肿瘤筛查,不是为了全面筛查,而是为了准确。“医生,我要做全身的癌症筛查。”“管我花了多少钱。”这句话听上去可能很大方,但可能会让医生头疼。过度筛查不但没有意义,还会吓唬人,检视自己的错误,让自己受苦。六十岁以后,这是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,但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值得被发现而不被注意到。李兰娟院士的建议是,根据性别、家族史、生活习惯等因素,选择性检查三到四项高危项目对于男性来说,建议重点关注肺癌(甲胎蛋白+肝脏彩超),对于女性来说,乳腺癌(B超+钼靶检查)、宫颈癌(大便潜血+结肠镜检查)是重点项目,尤其是有乳腺结节家族史和子宫肌瘤的患者,每年都要进行随访。。省级医院五年数据分析显示,通过精准筛查发现的癌前病变治愈率在95%以上,而“等待症状复查”的癌前病变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。总之,查多了就感觉不舒服,但查对了还是有用的。第四条:骨密度和营养代谢并不像“补钙”那么简单。不要总是认为骨质疏松症只是女性的问题。临床上,老年男性因跌倒造成髋部骨折的死亡率高于女性。至于骨质疏松症,早期你是没有任何感觉的。直到您跌倒并骨折时,您才知道出了问题。六十岁以后,建议每两年进行一次双能X射线骨密度(DEXA)扫描,不仅可以评估骨质流失的程度,还可以确定该人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。已进入骨质疏松阶段。大多数人只知道检查钙含量。其实更重要的是检查维生素D、甲状旁腺激素、碱性磷酸酶的水平。这些都是身体能否吸收钙的关键。 《中国骨质疏松与骨矿病杂志》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,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,维生素D缺乏率接近70%,但补钙已成为许多人不分天气的日常习惯。没有D,无论吃多少钙都没用。一幕幕场景:一位70多岁的阿姨每天喝牛奶、吃钙片,但骨密度检测结果仍然是严重骨质疏松。为什么?他没有晒过太阳,维生素 D 含量很低。医生用一句话提醒他:“吃进去的钙全部排出体外”。不要盲目服用补充剂。首先找出自己身体缺什么,然后补充相应地。六十岁以后,体检不再只是一种形式。它不仅仅是一张图片或一个形式,而是对身体系统的概念准确评估。正确、准确的检查可以节省金钱、挽救生命并让人安心。但别忘了,真正的健康不仅仅取决于机器筛选出的数字,还取决于你的每一口食物、每一次睡眠、每一次不熬夜。体检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这盏灯提醒您是时候修理您的“老房子”了。不要把身体当做木桩,不要把体检当做心理安慰。检查这四项,生活就安心。这不是医生的要求,而是你应该努力争取的底线。参考文献:[1]王强。我国老年人肾功能评估现状及建议[J].中华肾脏病杂志, 2020, 36(4): 241-245. [2] 李芳.老年人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[J].中华老年病学杂志, 2019, 38(5): 489-493. [3] 张莉.维生素D缺乏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[J].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病杂志, 2021, 14(2): 112-115.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和临床理解,基于作者个人理解和观点撰写。有些情节是虚构的或情景模拟的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代替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。如果您感觉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,包括照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